-
-
三石传媒Lv.12楼主+关注
- 2015-11-10 21:51 来自浙江 衢州
人物:郑娜宜
职业:农民
事迹:照顾偏瘫丈夫二十多年不离不弃
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,《诗经》里这句古老的承诺,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。四都镇傅筑园村住着一对夫妻:67岁的丈夫郑吉化偏瘫在家26年,而他的生活起居全靠68岁的妻子郑娜宜照顾。邻居说,郑娜宜是个好妻子,不辞辛劳地支撑着这个家,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。
近日,笔者见到了郑娜宜,瘦小的她因长年累月的劳作,走路一瘸一拐。她正搀扶着丈夫外出晒太阳,贴心地扶他坐在阴凉处后,才开始与笔者分享这20多年的酸甜苦辣。
郑娜宜是一名老妇女主任。1979年,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很难推行,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,丈夫郑华伟积极支持她工作,在村里带头做了节育手术,后来不幸***。从此她每天起早贪黑,边工作边照顾一家老小,扛起了6口之家的重担。
几年后,在亲戚的介绍下,郑娜宜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郑吉化。了解到郑娜宜的情况后,郑吉化感动于她的勤劳坚韧,决定为这个坚强的女人分担生活的艰辛。郑吉化勤快又肯干,也为这个家带来了新的动力。但是天有不测风云,3年后,郑吉化由于脑血栓突然中风,几经治疗还是落下了残疾,右半身瘫痪,完全丧失劳动能力,此时他们最小的女儿才三岁。
再次降临的不幸并没有打垮郑娜宜,她承担起所有农活和家务,悉心照料偏瘫的丈夫。为了医治郑吉化,郑娜宜四处求医,短短的几年内,她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。邻居劝她不要再浪费钱,她却义无反顾。“当时,他病得很严重,医生也说很棘手,看到医生我就下跪,求他能治好我丈夫。”可郑吉化的命虽保住了,但却瘫在了床上。
“当时正值6月份,是天气最热的时候。那时医院的住院条件很差,病房里没有电扇。”郑娜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。为了给丈夫降温,她绞尽脑汁,用两个空的葡萄糖瓶架起郑吉化的后背,自己则不停地用扇子在他背下扇风。由于经济有限,在丈夫病情稳定后,她将他接回家照顾。为了治好丈夫的病,她四处求医,学认草药、求偏方,将家里种的豆、谷、桔子等都卖了,省吃俭用给丈夫看病。
刚开始郑吉化只能躺在床上,根本无法坐起,于是每天白天郑娜宜就抱着他出门透气,晚上再抱他回家。“那时候冬天很冷,躺下被子刚变暖,他要起夜,我又从被窝里爬起来照顾他。”郑娜宜回忆说。虽然丈夫瘫痪了,但她依然让他保持清爽,夏天哪怕再忙,也会为丈夫擦身、换衣服。她还特意为郑吉化订做了一个坐桶。“为了让他坐得舒服,我每次都会找来凳子将他的双脚架起来。坐久了他会下滑,所以在家里做家务的同时,我不时会去看看他的情况。”
穿衣、洗漱、按摩、搀扶着走路……如此细致的照顾,20多年如一日,从无怨言。郑吉化在她的照料下,逐渐恢复,能利用长凳自己行走,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。“他已经磨坏了家里4条长凳了。”那些损坏的长凳,见证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相濡以沫。与郑娜宜做了25年邻居的徐晓燕感慨地说:“郑婶在外是男子,在家做女人。她的耐心和善良,还有那坚韧的性格都让我感动和佩服。”郑娜宜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,今年她还被评为市“家庭美德标兵”。
感动我们的身边人,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坚守道德,用爱心撑起一片蓝天,用孝心书写人间大爱,用善心义举默默诠释着什么是社会的“最强音”。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,他们正以自身的真情濡染着、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,这些感动就在我们身边。
(来源:江山新闻网)